万物皆可说2025-02-17 19:04
图片
一、前言:近日沉浸于简易诗作的阅读,今欲换一种风格,尝试大篇幅创作,以此篇献给读者。在研读《史记》选本的过程中,我产生了将文言融入现代诗的创作冲动,这既是一次有意识的实验,也是对自身思考方式的一种探索。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它深刻地影响着我们对世界的感知。对于中国人而言,古文阅读所带来的一些独特感受,往往只能通过文言来最贴切地表达。若强行以现代语言替代,恐怕会失去其原有的韵味和深度。因此,我力求以最合适的语言来传达最真实的感受,尽可能地还原古人思考世界的框架和逻辑。在此次创作中,我遵循司马迁《史记》中的五帝记载,即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并尽量保持原文的文风和叙述方式。通过对整篇文章逻辑框架的梳理,我们或许能更清晰地领略到古人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二、黄帝黄帝,即轩辕氏,出生便显神灵,成长后更是敦厚敏锐。他驯服熊罴貔貅䝙虎等猛兽,与炎帝在阪泉展开激战,最终将其击败。蚩尤作乱时,黄帝又与蚩尤在涿鹿展开激战,并成功将其擒杀。四方诸侯因此尊轩辕为天子,称其为黄帝。他统领天下,以正义之师征讨四方,东至于海,西至于空桐,南至于江,北逐荤粥。与诸侯召会于釜山,都涿鹿之阿。他设立左右大监以监万国,并举用风后、力牧、常先、大鸿四臣治理万民。他顺应天时,精通幽明之占,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他劳心竭力,耳目并用,致力于水火材物的节用之学。他子孙众多,得姓者十四人。其妻嫘祖生二子玄嚣和昌意,昌意之子高阳继承其位,是为帝颛顼。
三、颛顼颛顼,黄帝之孙,深沉而有谋略,疏通而知事理。他载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他的统治范围北至幽陵,南至交趾,西至流沙,东至蟠木。他使得动静之物、大小之神都对他俯首称臣,其统治下的土地日月所照,莫不归服。
四、帝喾帝喾,名高辛,黄帝之曾孙。他生而神灵,能顺上天旨意,晓民急需。他的德行仁威惠信,修身而天下服。他取地之财而节用之,抚教万民而利诲之。他敬事鬼神,历日月而迎送之。他的德行遍及天下,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从服。帝喾崩后,其子放勋立,是为帝尧。
五、帝尧帝尧,名放勋,黄帝之玄孙。他的仁德如天,智慧如神。他敬顺昊天,数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时。他命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分别掌管东西南北四方的时令。他以闰月正四时,治理天下井然有序。尧晚年将帝位禅让给舜,如丧父母般悲哀。三年之间,四方莫举乐,以思尧之恩德。
六、帝舜帝舜,名重华,帝颛顼之七世孙。他以孝闻名,三十岁便被尧荐举于用事二十年。尧崩后三年丧毕,他让位于丹朱而天下归舜。年六十一时践帝位。他治理天下井然有序:与四岳谋辟四门、明通四方耳目;令十二牧行政天下、分布臣工;相天行事以治理万物;使黎民不饥、父子夫妻和睦、主管刑罚等皆得其宜。他以禹之功为最大:披九山、通九泽、决九河、定九州;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舜在位三十九年南巡狩时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是为零陵之地永远缅怀其恩德
图片
七、附:《报任安书》两段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提到,古代富贵而名声湮没的人不胜枚举,唯有那些非凡卓越的人能名垂青史。他列举了诸多历史人物,如文王被拘而演《周易》,仲尼困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时赋《离骚》,左丘失明后著《国语》,孙子膑脚后《兵法》得以修列,不韦迁蜀而《吕览》传世,韩非囚秦时著《说难》《孤愤》。他还指出,《诗》三百篇的创作,大多源于圣贤的郁结与奋发。这些历史人物,因意有所郁结而不得志,故通过述说往事、思考未来,以抒发其情感。即便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等不幸遭遇,他们也终能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司马迁自谦地称自己为“无能之辞”,但他却致力于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他上计轩辕,下至于兹,精心撰写了十表、十二本纪、八章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计百三十篇。他的目标是探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以成一家之言。尽管在草创未就之际遭遇了不幸,但他仍然坚持完成了这部著作。他深知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的重要性,以此洗雪前耻。然而,这样的智慧与追求,往往难以被世俗之人所理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